我国芯片历史上的巨人
2021-03-26 14:55
晶片战-57:历史上第一代半导体人,新中国。
原始科技真相科技红利与导向资产研究2月23日。
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论文《芯片战——亮剑!芯片战57——历史将其铭记,新中国的第一代半导体人。
(1950-1959年黎明前)
两颗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新半导体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家卫国和国防军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研制π401高频晶体管;研制109B和中科院109厂;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
主体:
第43节:第二章破晓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半导体人
破晓前的1950—1959年,国防工业不仅推动了美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也同样推动了新中国半导体工业的快速发展。朝鲜战争的突如其来,不仅推迟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步伐,而且使新生的共和国处在极大的不安全之中,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国防和保家卫国。
张劲夫,曾任“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一任秘书长,曾在《请将它们铭记历史》(1999年5月6号,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就有了晶体管,就有了半导体。林兰英从美国回来后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王守武、工程师王守觉兄弟一起工作。二代电脑,每秒数十万次,为发展氢弹做出了贡献”。
一九五○年,刚回国的王守武博士,第一个紧急任务是为抗美援朝志愿军运输队设计一个特殊的交通灯和路标。在那个时候,前线的运输车晚上都不能开灯,普通的汽车灯亮而刺眼,很容易被美国人的飞机发现,使得美国志愿军的运输队经常成为美军轰炸的活靶子,王守武的任务就是设计一种特殊的车灯和路标,这种特殊的车灯和路标使志愿军的司机能够看清道路,士兵可以在夜间行驶,而不被天上的美国飞机发现。根据光线在圆锥表面的定向反射原理,王守武利用特殊设计的车灯光线,使路标上的路标反射光线只对着驾驶员的眼睛,避免了被美国敌机发现的可能。根据自己的设计,王守武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加工制作,设计完成后,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考察,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志愿军的损失。
在此期间,中国半导体人最杰出的成就是1958年9月,由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的王守武、王守觉等(两位老前辈是兄弟,号称中科院的双子星座),成功地研制出中国首批高频锗合金扩散晶体管(当时主要负责人是王守武、汤定元、成众志、吴锡九、林兰英等),截止频率达150~200MHz,被称为π401晶体管。这款401型高频晶体管的截止频率是当时国产锗合金晶体管的100倍,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电子计算机从第一代(电子管)向第二代(晶体管)的升级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图解:1958年9月,中科院半导体所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
而由王守觉接任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锗高频晶体管的开发。凭借他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和在苏联学习工作中获得的经验,王守觉在开发锗合金管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钢球中掺入锑,利用铟与锑性能的差异,不同的扩散速度,采用双合金扩散法的研制方案。根据苏联激光技术研究所开发氧化亚铜半导体整流器的实践经验,王守觉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如热处理工艺的精确控制,多金属均匀度和配比的控制,以及成分优化等。1958年9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了比当时国产的锗合金结晶体管高一百多倍的截止频率。
本文介绍了中国首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其截断频率超过200MHz,并于1958年由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室研制成功了中国首个硅晶体管。电晶体的截止频率是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当频率超过此值时,电晶体就无法正常工作。王守觉领导并参与研制了百兆赫兹以上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达到了新中国研制一种新型电子计算机所需的设备要求,满足了新中国研制这类晶体管化电子计算机的需要。
此时,在新中国一贫如洗的情况下,电子技术结束了电真空时代,进入了固体电子时代。与中科院计算所、物理所合作,利用π401研制出109乙机,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半导体晶体管中试厂——中国最早的半导体晶体管制造工厂——中国第一家晶体管中试厂。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微机“八一型”诞生,后改称“103计算机”。一九五九年九月,计算技术学院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命名为104计算机。以上两台电脑均是根据苏联提供的电脑设计图纸,经过修改和试验而制作的。一九六四年四月,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我国早在1958年就研制了晶体管计算机。一九五八年应用物理所改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所)。按照上级指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物理所联合开发了用于国防的电晶体专用计算机(后来由于对专用计算机的要求过高,改为开发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机。
因此,物理所建立了以电脑代号“109”命名的电脑实验室,第一任厂长是“老革命”唐金生同志,技术上由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指导,正式从事合金扩散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为了研制研制109乙机所需的仪器设备,王守觉带领科研人员在109上进行了试制。工厂成立之初,半导体专业人员短缺,半导体晶体管制造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对此,中国科学院一方面向中央军委提出申请,调集一批退伍转业军人,组成工厂的骨干队伍。同时,还将从各地招收的一批初中、高中毕业生,送到北京西苑中科院新建的科技馆进行短期培训。在两部分人员的基础上,形成了近200人的109个工厂。试制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半导体人克服了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障碍。王守觉在开展晶体管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带领团队开发了一批设备用于晶体管批量生产。中国第一代半导体人在当时国内技术基础很弱的情况下,能够开发出相关的设备,以保证高效能晶体管的生产,确实是很难做到的,而且时间也很短。在这一领域,王守觉先生带领半导体研究小组,为我国109型计算机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九五九年,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刘主席、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陈赓大将、张爱萍将军、肖华将军等先后两次到109厂视察,中央领导的关心,使109厂的科技人员和职工深受鼓舞。截至1959年12月,109厂为研制109B计算机提供了12个品种的14万5千多只锗品体管,完成了机器所需要的设备制造任务。
原始科技真相科技红利与导向资产研究2月23日。
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论文《芯片战——亮剑!芯片战57——历史将其铭记,新中国的第一代半导体人。
(1950-1959年黎明前)
两颗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新半导体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家卫国和国防军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研制π401高频晶体管;研制109B和中科院109厂;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
主体:
第43节:第二章破晓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半导体人
破晓前的1950—1959年,国防工业不仅推动了美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也同样推动了新中国半导体工业的快速发展。朝鲜战争的突如其来,不仅推迟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步伐,而且使新生的共和国处在极大的不安全之中,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国防和保家卫国。
张劲夫,曾任“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一任秘书长,曾在《请将它们铭记历史》(1999年5月6号,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就有了晶体管,就有了半导体。林兰英从美国回来后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王守武、工程师王守觉兄弟一起工作。二代电脑,每秒数十万次,为发展氢弹做出了贡献”。
一九五○年,刚回国的王守武博士,第一个紧急任务是为抗美援朝志愿军运输队设计一个特殊的交通灯和路标。在那个时候,前线的运输车晚上都不能开灯,普通的汽车灯亮而刺眼,很容易被美国人的飞机发现,使得美国志愿军的运输队经常成为美军轰炸的活靶子,王守武的任务就是设计一种特殊的车灯和路标,这种特殊的车灯和路标使志愿军的司机能够看清道路,士兵可以在夜间行驶,而不被天上的美国飞机发现。根据光线在圆锥表面的定向反射原理,王守武利用特殊设计的车灯光线,使路标上的路标反射光线只对着驾驶员的眼睛,避免了被美国敌机发现的可能。根据自己的设计,王守武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加工制作,设计完成后,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考察,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志愿军的损失。
在此期间,中国半导体人最杰出的成就是1958年9月,由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的王守武、王守觉等(两位老前辈是兄弟,号称中科院的双子星座),成功地研制出中国首批高频锗合金扩散晶体管(当时主要负责人是王守武、汤定元、成众志、吴锡九、林兰英等),截止频率达150~200MHz,被称为π401晶体管。这款401型高频晶体管的截止频率是当时国产锗合金晶体管的100倍,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电子计算机从第一代(电子管)向第二代(晶体管)的升级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图解:1958年9月,中科院半导体所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
而由王守觉接任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锗高频晶体管的开发。凭借他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和在苏联学习工作中获得的经验,王守觉在开发锗合金管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钢球中掺入锑,利用铟与锑性能的差异,不同的扩散速度,采用双合金扩散法的研制方案。根据苏联激光技术研究所开发氧化亚铜半导体整流器的实践经验,王守觉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如热处理工艺的精确控制,多金属均匀度和配比的控制,以及成分优化等。1958年9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了比当时国产的锗合金结晶体管高一百多倍的截止频率。
本文介绍了中国首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其截断频率超过200MHz,并于1958年由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室研制成功了中国首个硅晶体管。电晶体的截止频率是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当频率超过此值时,电晶体就无法正常工作。王守觉领导并参与研制了百兆赫兹以上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达到了新中国研制一种新型电子计算机所需的设备要求,满足了新中国研制这类晶体管化电子计算机的需要。
此时,在新中国一贫如洗的情况下,电子技术结束了电真空时代,进入了固体电子时代。与中科院计算所、物理所合作,利用π401研制出109乙机,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半导体晶体管中试厂——中国最早的半导体晶体管制造工厂——中国第一家晶体管中试厂。
在随后的几年里,为中科院109厂提供了12种品种和型号的锗晶体管(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供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B晶体管计算机使用(唐生金同志为组长,每秒14.5万次)。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就开始了。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微机“八一型”诞生,后改称“103计算机”。一九五九年九月,计算技术学院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命名为104计算机。以上两台电脑均是根据苏联提供的电脑设计图纸,经过修改和试验而制作的。一九六四年四月,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我国早在1958年就研制了晶体管计算机。一九五八年应用物理所改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所)。按照上级指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物理所联合开发了用于国防的电晶体专用计算机(后来由于对专用计算机的要求过高,改为开发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机。
因此,物理所建立了以电脑代号“109”命名的电脑实验室,第一任厂长是“老革命”唐金生同志,技术上由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指导,正式从事合金扩散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为了研制研制109乙机所需的仪器设备,王守觉带领科研人员在109上进行了试制。工厂成立之初,半导体专业人员短缺,半导体晶体管制造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对此,中国科学院一方面向中央军委提出申请,调集一批退伍转业军人,组成工厂的骨干队伍。同时,还将从各地招收的一批初中、高中毕业生,送到北京西苑中科院新建的科技馆进行短期培训。在两部分人员的基础上,形成了近200人的109个工厂。试制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半导体人克服了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障碍。王守觉在开展晶体管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带领团队开发了一批设备用于晶体管批量生产。中国第一代半导体人在当时国内技术基础很弱的情况下,能够开发出相关的设备,以保证高效能晶体管的生产,确实是很难做到的,而且时间也很短。在这一领域,王守觉先生带领半导体研究小组,为我国109型计算机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九五九年,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刘主席、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陈赓大将、张爱萍将军、肖华将军等先后两次到109厂视察,中央领导的关心,使109厂的科技人员和职工深受鼓舞。截至1959年12月,109厂为研制109B计算机提供了12个品种的14万5千多只锗品体管,完成了机器所需要的设备制造任务。